邵阳县招工了
0739-6826409 咨询电话:0739-6826409 设为首页 | 加为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后学生时代”凸显“缓就业”

“后学生时代”凸显“缓就业”

2012-10-24 来源: 点击:

 

一些“85”后、“90”后大学生毕业后为自己留出一段过渡期

  9月1日起,为期一个月的四川省“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服务对象除了2011届应届毕业生之外,还有往届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各类基层就业项目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

  在一般人印象中,高校毕业生应该在每年7月份离校之前或签订了就业协议,落实了工作单位,或确定了继续深造院校,或明确了创业奋斗方向。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并不急着找工作,他们的择业观念开始多元化,人生规划也丰富多彩。今起,本版将开设“高校毕业生就业面面观”栏目,陆续推出关于高校毕业生群体的调查报道,全方位解析这一群体的心态和生活状态,分析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就业观念嬗变可能带来的社会方方面面影响。

  1987年出生、2010年毕业于湖南一所职业学院的陈利乾在家待业11个月后,在成都重启了“找工作”模式。在9月6日四川省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大型招聘会上,他跟很多求职者一样逛展位、投简历,还有心地将现场展板上有关青年创业政策解读的内容认真写到笔记本上。

  一个多月前,陈利乾离开家乡重庆,来到成都找工作。

  更早之前,他在大连一家保险公司上班。因为母亲和姐姐相继生病,他辞掉工作,回家照顾母亲,直到母亲病愈。

  “即使我不工作,我父亲的收入也足够支撑全家的开支,但我还是希望以后能有自己的事业,所以现在想先找份工作锻炼,等有好项目、好机会再自己创业。”陈利乾说。

  像陈利乾这样毕业后经历了一段“空白期”再重新投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并不是个案。记者调查发现,与以往“毕业即需就业”的观念不同,以“85”后、“90”后为主力的高校毕业生,毕业后并不着急接触社会,他们更多地选择为自己的人生留出一段过渡期,或继续读研,或出国深造游历,或者因为种种原因“待业”在家“啃老”。

  快节奏时代为何会产生“缓就业”观念?毕业后的“过渡期”,究竟是为了逃避社会,还是对自己的人生更负责任?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快节奏时代人群中出现“缓就业”族

  在讲究效率、速度的当代社会,以“85”后、“90”后为主力的当代高校毕业生们,却并未将毕业后的就业看作一件十万火急的大事。

  在针对2011届及往届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举办的四川省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大型专场招聘会上,记者见到了很多仍处于“过渡期”的往届毕业生。

  今年6月份毕业于西南交大生物工程专业的姚利是吉林人,毕业前曾找过一份工作,后来辞职回校耽搁了时机,没有就业。离校后,他没有回家乡,留在成都继续找工作。在此次专场招聘会上,他投出的两份简历都当场得到了面试答复,令这个高瘦腼腆的大男孩喜出望外。“两家公司都要我明天去面试。如果不成也没关系,再继续接着找,不着急。”姚利说。

  除了择业、待业之外,还有不少人选择考研、出国深造、下基层锻炼等形式进行“过渡”。

  川外成都学院2007级英语翻译专业毕业生何咏桦目前正在为今年的公务员考试做准备。何咏桦说,“就业”并非他们这一代人毕业后的首要选择。“我认识的大部分成都本地同学,毕业后一般不会太急切地找工作。我们班上32个人,大概三分之一选择出国读书;三分之一准备考教师、考研;即便是其他找工作的同学也很慎重,不会随便找。”

  川大锦城学院2007级本科编导系毕业生高思表示,身边的同学毕业后大多会优先考虑考研、考教师、实习或者出国深造,甚至自己创业,“多种尝试”,“学校里招聘会的时候去的人多,但最后定下来的少。”

【评析】

  省人社厅就业促进处副处长杨晞介绍,近年来,我省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在30万人左右,其中,在人社部门进行了登记的失业高校毕业生每年有3万至4万人,今年上半年,我省登记的当期失业高校毕业生1.7万人。

  “大部分登记的失业高校毕业生在相关各级部门的帮助下都实现了就业,真正没有去处的只是少数。当然,这个数据并不全面,毕竟自愿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只是一部分,还有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并不愿来登记,也有登记了的毕业生找到工作后没有来变更信息的情况。”杨晞说。

大学毕业生“缓就业”是逃避还是责任

  在一些高校毕业生看来,“刚毕业的这一年大家还处于迷茫阶段,还在找自己的定位,需要一个过渡期”,因此工作才不急于固定下来。“一方面可能是我们这代人更为理性,想找到自己真正喜欢、能发挥自己特长而且又能实现自己理想的工作,不想浪费太多时间和太多精力去走冤枉路,考研、出国都是为了增加筹码,将来能有更多选择;另一方面多少还是有一点逃避,通过延缓出走出校门直接接触社会的时间,让自己有个适应阶段。”何咏桦说。

  不少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人生规划与父辈不同,在家庭经济条件能够支持的基础上,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谨慎找工作、下基层锻炼,都是应该鼓励和支持的——继续深造,学成以后将来的选择更多;下基层锻炼能让孩子迅速成熟,并能增加进入公务员序列的机会;谨慎找工作也是对自己未来人生更负责任的表现。

  今年刚毕业的小陈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当代高校毕业生的真实想法。她说,其实大学毕业出来要找一份工作还是很容易的,但是想找个合适的工作并不容易,所以压力也很大,有点逃避和排斥。“读书时什么压力都没有,现在进入社会,面对很多问题,工作上的压力也很大。像我现在的这份工作,是家里人帮忙找的,跟专业还算对口,但是感觉不是我想要的,所以没有要长期做下去的打算。”

【评析】

  共青团成都市金牛区委去年组织了一次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已经具有规划就业目标的人数仅占调查人数的六分之一都不到,绝大部分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规划。调查中也发现,青年大学生的就业理想与现实社会也存在不相适应的状况。

  作为用人方,力方国际人力资源部招聘培训主管冯志华坦言,他在2007年大学毕业刚工作时,也曾迷茫过,对自己没有明确的认识,对人生没有明确的规划。“想找‘满意的工作’,就是没有标准地去找工作。”冯志华建议,大学生要实现就业,实现理想,“最重要的还是要自己有明晰的规划,可以先就业,再择业。”

  “我认为,相对于躲在家里或者校园里推迟几年进入社会,还不如早点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学习实践成长。当然,这是需要一定勇气的,这也似乎是现在国内大学生有点欠缺的。”从国外大学毕业后回国创业的柳江如是说。

“后学生时代”就业观念重在引导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无论是选择“缓就业”的毕业生,还是支持“缓就业”的家长,大部分家庭首先都具备相应的经济实力,否则这段“过渡期”就会变成家庭和个人的沉重负担。“如果家里经济条件允许,我肯定首选出国留学。读研或者暂时没有工作家里还是能接受的,只是相比读研和考公务员,我更喜欢企业的环境。”去年毕业于成都体育学院外语系的王莉说,毕业后这一年来,她基本是靠父母“养”,“虽然换过几个工作,但是时间都很短,最后拿到手的收入很少”,还没法养活自己。“我妈说了,她能养我这么大,也不在乎再多养我几年。”王莉开玩笑地说。

  还在川师成都学院读大四的杨成则已经决定不管再苦再累,都要力争在毕业后先找一份工作,“不会一直耗着”,也是为家庭减轻负担。

【评析】

  “从我们区看来,每年没有实现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人数都差不多,我们只确保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全部实现就业,这部分毕业生只占一小部分。”金牛区人才中心交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表示。

  金牛区人才交流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9月份,金牛区户籍毕业生今年已实现就业823人,未就业150人,就业率达到94.9%。“就我掌握的情况,未就业的150人中,专业不对口导致暂时未就业的大概有二三十个;有升学或者入伍的意愿有三十多个;还有十多个想自主创业;剩下的就是不想找工作以及其他情况的。真正因为个人能力问题找不到工作的只是极少数。”这位工作人员说。

  “大学生就业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大学毕业前,一般在六七月份毕业生离校前,通过签订就业协议实现就业;另外就是毕业后仍处于失业的阶段。”杨晞介绍说,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前就能以多种途径顺利实现就业或者找到去处,只有少部分人是真正意义上的“失业”。

  一些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作人员认为,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家庭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当下,当代毕业生的择业观念更加多样化,甚至理想化,更愿意尝试各种不同可能性,这是能够理解的,但一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仍需转变,“重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引导”。


 


相关文章:
回顶部 close

邵阳县招工了

招工了人才网
手机扫描即可关注